神宗即位与皇权弱化:晚明政治的开端

作 者:
田澍 

作者简介:
田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甘肃 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晚明”始于何时,学界认识不一。其中晚明始于张居正去世之后是较为普遍的看法。将首辅张居正的生前与身后分开是否合理,需要重新审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之所以能够“专擅”十年,源于其在“主少国疑”之际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首辅权力。因此,他的“专擅”是以侵夺幼主皇权为前提的,并必然导致皇权的弱化。在其去世后,亲政的神宗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阁权被不断削弱,加之神宗逐渐怠政,使皇权继续弱化。毋庸置疑,隆庆六年六月幼主神宗即位是一个标志性事件,皇权的弱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只有以神宗称帝这一重大而特殊事件为认识晚明政治的起点,才能客观地把握73年间晚明政治的基本走向及其深刻影响,并真正理解“明亡于神宗”的缘由。


期刊代号:K24
分类名称:明清史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23)11-0115-12

       尽管“晚明”是明史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但使用较为混乱。其中,影响较大的观点是把张居正去世的万历十年(1582)作为晚明的起点。如果此论成立,那首先得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幼主神宗的即位和张居正的病逝哪一个事件对神宗政治的影响更大?换言之,张居正去世所造成的政治震荡是万历初政的正常表现还是异常反映?如果说是正常表现,那就无关紧要;如果是异常反映,那就说明张居正根本没有尽到顾命辅臣之责,没有使已经20岁的神宗有能力正常行使皇权。换言之,张居正没有将神宗培养成“圣君英主”,未能完成穆宗的遗愿。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转移话题,一味地放大张居正“改革”成效和去世的负面作用,很少顾及张居正如何结束顾命时期的非正常状态。被张居正架空的神宗皇权需不需要恢复常态,这是认识万历初政的首要问题。只有以神宗即位后皇权的弱化为视角,才能认清张居正与晚明政治的关系和把握晚明政治的走向。

       一、“晚明”: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

       “晚明”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独特性,晚明史是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在不同时代,学者根据自己面临的问题,各取所需,截取其中的一点或一个方面对晚明史进行不同的解读。如有的学者从亡国的角度来认识晚明,有的从政治腐败的角度来考察晚明,有的从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来解析晚明,有的从阶级矛盾或民族矛盾的角度来认知晚明,有的从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晚明,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观察晚明,有的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解读晚明。正如高寿仙所言:晚明“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充满了张力和矛盾。从中既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又可以看到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既可以看到为国为民的政治抗争,又可以看到结朋结党的宗派混斗;既可以看到改革志士的励精图治,又可以看到官僚群体的腐败无能;既可以看到个性的空前张扬,又可以看到欲望的极度膨胀”。①正是由于解读晚明的视角不同,故观点各异,认识不一。周明初就此论道:“晚明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确切的回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晚明就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概念。一般学术界把万历到明代灭亡前这一段时期看成是晚明时期。但是,晚明是不是就从万历元年开始,万历之前的某段时期,如隆庆时期和嘉靖后期算不算晚明时期?谁也不能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回答。因此,所谓晚明又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时间概念,它没有明确的时间断限。”②解扬亦言:“晚明是个难以一言以蔽之的时代,相信科学地深入其中的研究者都会感到头绪纷乱。不少概念工具用于研究现代社会尚能清晰有效,一旦用于解释晚明,研究者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言不尽意,甚至文不对题的困惑。”③

       晚明之“晚”,既指明朝政治腐朽、衰败之意,标志着当时皇权的弱化和政治的混乱;又指明朝经济与思想文化等方面兴旺、蓬勃之意,代表着明朝的生机与活力。换言之,就是晚明政治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不适应,互不匹配,政治上的腐败无能与具有新因素的社会转型形成了明显的错位。而晚明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商业的空前繁荣、白银的大量流通与国家货币银本位的确立、工商业城镇的勃兴、消费的奢华、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以人性解放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实学思潮的兴起、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反应等全新的现象,与历史上各朝各代亡国时期的政治景观明显不同,故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并从多方面予以审视。如王天有认为:“从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算起,到天启七年,仅仅四十五年。四十五年中,明王朝由振兴到衰微,进而趋于崩溃,国势急骤转变。东林党人顾允成在万历时已称‘天崩地陷’的时期已经到来。清代史家论及明朝衰亡时,也往往认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可见这一时期是攸关明朝存亡的重要时刻。”④樊树志认为:“王阳明的大声呼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此后,人才辈出……思想界流派纷呈,讲学之风盛行,互相辩驳诘难。有了这样的氛围,使得西方科学文化得以顺利地传播、弘扬,培养出了一大批放眼世界的先进中国人。”⑤张春树、骆雪伦则认为:“晚明的社会经济变化给明代社会制度结构带来转变,同时转变的还有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态度。而且随着这些变化,属于明代社会的儒家基本构造的某些文化和道德操守也逐渐遭到破坏。”⑥

       正是由于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晚明,故在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这一特别而复杂的问题,而起始的时间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如沈定平用“明中叶以后”“明中叶后”“明末”“明朝末年”等概念来称呼正德以后的明代历史,将王阳明的“心学”与明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考察这一时期的历史走向。⑦赵轶峰认为:“自明代中叶书院讲学之风盛行,知识分子普遍喜好游学、结社,至明末为最甚。但晚明党社中人,或以才学,或以道德相标榜,其所关切的实际仍是庙堂中事。”⑧周振鹤以“晚明”为大时段,“明末”为小时段,说道:“晚明社会是黄宗羲所谓的‘天崩地解’的时代,追求人的正常生活以至于个性解放成为文人的生活目标,因此许多文人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书斋里头,而是走向大自然,走向气象万千的社会,将自己融合在天地人群之中,有人并且以己为宾,以自然与社会为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形成多种多样的、超越前人的精彩游记。这些游记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而且越到明末,这类游记的数量越大。”⑨徐泓将“嘉靖至崇祯122年”称为“明代后期”,也称为“明末”。⑩巫仁恕将“晚明”与“明中叶以后”“明朝后期”“明季”混用,但通观全书,其所指的“晚明”应该是指嘉靖以来的明代历史。如言:“明代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约当16世纪以后,各地的方志中都反映出平民服饰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改明初朴素守制的情形,而走向华丽奢侈,甚至逾越礼制。”(11)张显清在《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中将明代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从洪武至天顺(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中叶)为前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时期;从成化至正德(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为中期,是社会转型苗头出现时期;从嘉靖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为后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并明确指出:“在本书中,有时也将明中期称之为‘明中叶’,将明后期称之为‘晚明’。”(12)刘志琴明确指出:“晚明时期,一般是指嘉靖末年、隆庆、万历、天启和崇祯王朝,为时不足一百年,其中尤以长达四十八年的万历朝最令人瞩目。”(13)陈宝良也说:“追溯明末以来社会秩序的变动,尽管已经萌芽于明代中期,但还是以万历以后最为明显。”(14)王家范则认为“万历后期至崇祯末”是晚明时代。(15)高寿仙在梳理晚明研究后认为:“‘晚明’并非一个严格的断代概念,有人将其收得很窄,仅限于天启、崇祯两朝,也有人将其放得很宽,从成化、弘治一直延续到南明。较为通行的用法,是指万历至崇祯这一时间段。当然,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没有明显的起点和终点,晚明时代呈现的诸多现象和变动趋势,的确可以上溯到明代中叶,下延到清朝时期。”(16)但一味地上溯晚明的开始时间,并无多大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