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能力观(mindset)是对自身能力本质所持有的信念(Dweck & Leggett,1988),与目标设定、目标操作等调节过程密切相关(Burnette et al.,2013;Howell & Buro,2009)。能力观分为增长观和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塑的,会随着后天的学习和经历不断变化,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会随着后天学习和努力发生变化(Dweck,2006)。能力实体观会导致学生焦虑水平增加、心理韧性变差等不良发展结果(Gunderson et al.,2018;Yeager & Dweck,2012),也会损害学业表现(Costa & Faria,2018)。 通过阅读文本或观看视频等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教授被试能力增长观(Aronson et al.,2002),故推测父母能够将自己的能力观传递给儿童。然而,根据能力观社会化模型(见图1),这一推测并不成立,直接影响儿童能力观的不是父母能力观,而是父母激励儿童理论所激活的个人或过程取向行为,这些行为更加直观地引导儿童在学习中关注能力或过程,从而影响其能力观(Haimovitz & Dweck,2017)。 父母失败观作为一种动机信念,影响其激励儿童的理论,指导父母面对儿童失败的行为反应,是影响儿童能力实体观的重要因素(Haimovitz & Dweck,2016)。失败观分为积极失败观和消极失败观,积极失败观将失败视为能够促进学习和成长的积极体验,而消极失败观则将失败视为阻碍学习和生产力的消极体验(Sim & Wong,2010)。四、五年级儿童对父母失败观的感知会预测其能力观,感知到父母消极失败观的儿童更可能认为智力是固定的,即持有能力实体观(Haimovitz & Dweck,2016)。
图1 能力观社会化模型 由于父亲和母亲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个体,各自具有特定社会性别角色并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不同任务,故其信念可能存在差异性和一致性(Carlsson et al.,2013;Zvara et al.,2013)。一方面,父母在教养观念上的差异会体现在教养行为中(Egeren & Hawkins,2004;Jiang et al.,2019)。当父母失败观存在差异时,他们会表现出不同教养行为,这种差异可能影响儿童的信念和行为。类似研究发现,在父母双方养育效能存在差异的家庭中,儿童更易出现行为问题(杨少萌等,2021)。另一方面,父母双方的信念与行为也存在一致性,父母对社会价值和习俗的信念的相似性越高,越有助于这些信念的代际传递(Roest et al.,2006)。已有研究仅笼统地将父母失败观作为一个整体,并未深入考察两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对儿童能力观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重点考察父母失败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在塑造儿童能力实体观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较于西欧,东亚文化更注重培养儿童在失败后继续努力和坚持不懈(Li,2005;Ng et al.,2007),而PISA2018(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结果显示,亚洲国家(地区)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多的失败恐惧(贾瑜,2020)。已有关于父母失败观对儿童能力实体观作用的研究大都是在西方文化下开展的,同样的作用模式在我国是否仍然成立尚需检验。此外,能力观的塑造需要时间。只有在满足规定时长且接受全部核心干预课程及六个月后的干预强化课程后,干预措施才会促进学生的能力增长观(Porter et al.,2020)。小学低年级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能力观,关于能力的时间和情境稳定性的信念在7至9岁发展明显(Kinlaw & Kurtz-Costes,2003),9岁及以上儿童开始能够理解努力和能力并意识到两者差异(Barger et al.,2022;Nicholls,1978)。鉴于目前仅有一项追踪研究考察了感知到的父母失败观和大学生能力实体观的关系(Tao et al.,2022),有必要在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中开展纵向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小学高年级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三次间隔为6个月的纵向调查,考察父母失败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与儿童能力实体观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被试来自国内大规模追踪项目“儿童学业与心理发展研究”(Child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tudy,CAPS)。基于研究目的,选取五年级上学期(T1)、五年级下学期(T2)和六年级上学期(T3)三个时间点的儿童能力实体观及家庭基本信息(即儿童年龄、性别、是否独生、是否留守、是否进城务工随迁;父母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数据,T1父母失败观数据。T1收集儿童4032名、父亲3862名、母亲3923名,T2儿童3994名,T3儿童3988名,儿童保留率分别为99.06%和98.91%,三次调查共收集4313个家庭,均来自河北省保定市。根据三条标准进行筛选:(1)删除儿童在三次调查中两次及以上作答缺失率超过1/3的家庭(300个);(2)删除父亲在T1作答缺失率超过1/3的家庭(251个);(3)删除母亲在 T1作答缺失率超过1/3的家庭(82个)。最终有效家庭为3680个,儿童、父亲和母亲各3680名,T1儿童平均年龄为10.14±0.38岁,男生占51.80%,独生子女占22.90%,留守儿童占2.10%,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4.50%;父亲平均年龄为37.82±4.29岁,母亲平均年龄为36.98±4.40岁。经独立样本t检验,删除或流失被试与最终有效被试在各主要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s>0.05),被试不存在结构化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