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夏翠娟.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的智慧化服务模式研究——从可获得到可循证和可体验[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5):44-55. [中图分类号]G122;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71(2023)05-0044-12 DOI:10.13365/j.jirm.2023.05.044 1 引言 随着语义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MR等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元宇宙的六大支撑技术BIGANT(Blockchain,Interactivity,Game,AI,Network,Internet of Things)逐步进入产业化的阶段,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下文简称“数字GLAMs”)向智慧图书馆[1]、智慧博物馆[2]和智慧档案馆[3](下文简称“智慧GLAMs”或“智慧场馆”)转变的步伐开始加快[4]。然而,对于什么是“智慧”GLAMs[5-6],智慧GLAMs何以“智慧”,智慧GLAMs如何提供智慧化服务[7-9]等,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在观念层面尚无一致的定论,在具体的实践路径层面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10-11],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2-14]。中文的“智慧”一词既可以对应英文词“Smart”,也可以对应“Intelligent”,前者常用来形容人的主动性和应变力,后者用来形容机器的智能和自学习能力。笔者以为,在现阶段,智慧一词应同时包含二者的含义,是人机智慧的结合。 在实践路径层面,可从资源、空间、服务三方面着手,促进数字GLAMs向智慧GLAMs转型。资源在这里主要指GLAMs的馆藏,都属于文化遗产资源,是GLAMs的立身之本,既是需要管理的对象也是提供服务的原料。空间既包括实体场馆空间也包括虚拟网络空间以及虚实融生的元宇宙空间,是GLAMs进行资源整合、提供用户服务、促进文化传播和知识交流的场所。服务则是GLAMs履行文化传承使命、促进知识交流职责的方式。在GLAMs的智慧化建设中,资源的智慧化要求资源至少是数字化的,最好具备可被机器读取、处理和计算的多种数字化和数据化形态,且数据是可信的、情景化的、相关切题的、可认知的、可预测的、可消费的智慧数据(Smart Data)[15];实体空间的智慧化主要依赖于各种智能设备,负责收集、响应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请求;虚拟空间的智慧化主要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社区。服务智慧化建立在空间智慧化和资源智慧化的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服务场景对不同需求的自适应上。三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若有某一方面缺席,则难称“智慧”。在空间的智慧化方面,GLAMs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6-17],且主要依赖于建筑、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设备等硬件的部署和应用以及网络虚拟社区的参与、维护和运营。而资源的智慧化,更能体现作为文化记忆机构的GLAMs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在资源智慧化加工和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是对资源载体形态从人读到机读的转换,还需要在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中,融入大量GLAMs领域专家的知识,这正是人机智慧深度结合的体现。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文化遗产资源呈现出多媒体、多格式、多粒度的多模态特征,GLAMs能基于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何种智慧化服务,与其智慧化加工的完成度密切相关,如何基于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的智慧化加工来提供智慧化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和相关文献研究,从对最佳实践的分析和研究中发现了资源的智慧化服务能力与智慧化加工完成度之间的关系,再依据资源智慧化加工的完成度,将资源的智慧化加工分为数字化、数据化、智慧化这三种不同程度,并对其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用户需求场景和智慧化服务能力将资源的智慧化服务分为可获得、可循证、可体验三种不同层次,并试图通过厘清资源智慧化加工的三种不同程度与智慧化服务的三种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来归纳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智慧化服务的模式,构建服务框架,从资源智慧化加工的角度探索实现路径。 2 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智慧化服务的最佳实践案例分析 鉴于GLAMs领域文化遗产资源的智慧化服务是一个应用实践问题,笔者选择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来构建分析框架。典型案例的选取原则是国内GLAMs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服务方面有着一定的前沿性和代表性的项目,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委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承担设计研发的“识典古籍:永乐大典”系统、上海市档案馆的“数字档案公共查阅平台”,作为以提供资源的“可获得”服务为主的典范案例;在最佳实践案例分析中,重点关注那些智慧化加工的完成度较高且在智慧化服务方面有着一定前沿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的项目,由于服务场景的差别,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项目分开讨论。图书馆的案例主要为上海图书馆的家谱、古籍、碑帖等数字人文项目和上海图书馆东馆历史文献体验馆的重要数字化展陈项目等,博物馆的案例主要为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宋徽宗与他的时代数字人文专题”、敦煌博物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分析其智慧化加工的成果如何支持可获得、可循证、可体验三种不同层次的智慧化服务。 2.1 图书馆文化遗产资源智慧化服务的最佳实践案例分析 图书馆的文化遗产资源智慧化服务的最佳实践案例选取了在2020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上获得“最佳项目奖”的“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https://jp.library.sh.cn/)。该平台作为上海图书馆的第一个数字人文项目,从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特藏资源库进化而来,在内容上已经成为集数字化图像形态的家谱数字资源对象(上图馆藏家谱文献)、结构化的元数据(世界华人家谱目录)记录、文本化家规家训全文文本、语义化的世系表和迁徙事件、先祖名人规范库、谱籍地名词表、中国历史纪年词表、收藏机构规范库于一体的多模态文化遗产资源的智慧数据集。数据来源多样,既有原特藏资源库中的数字资源对象和元数据记录,也有基于算法对家谱原文、《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等文本进行结构化加工、基于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和关联数据技术进行语义化加工的智慧数据,其中的世系表数据是关于家谱中记载的先祖名人基本信息、生平事件、亲属关系的语义化数据。迁徙事件数据是依据事先设计的本体模型和词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从7万余种家谱提要文本中抽取的语义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