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的社会性是在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特性,而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智能产品为代表的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013年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市超过70%的儿童使用平板电脑,并且大部分儿童使用的是游戏功能[1]。然而有些家长将手机、电脑视为安抚幼儿情绪的工具、代替自己陪伴幼儿的玩具。因此,功能更加多样化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替代以往的电视成为学前儿童新的“电子保姆”。此外,众多研究表明,幼儿使用电子产品会减少与父母和同伴交往的时间,进而影响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各种APP中暴力、攻击等消极因素的存在会影响儿童社会行为;以及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会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如对儿童视力的影响、[2]因缺乏运动易导致肥胖、身体遭受辐射等。[3][4]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幼儿可以通过阅读软件、视频软件、游戏软件等在娱乐的过程丰富儿童的知识,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5][6] 随着学前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人数越来越多,如何才能正确发挥电子产品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益影响,成为当下家长、社会急需关注的焦点。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幼儿接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现状以及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情况,探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南昌市幼儿园的100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幼儿年龄范围:3~6岁,平均年龄422岁。 (二)研究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问卷分为“幼儿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社会性发展量表”两部分。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幼儿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该部分主要参考相关研究,对问卷加以改编,由被试家长填写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三组指标:幼儿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接触电脑游戏的指标,包括是否玩过电脑游戏、接触频率、接触时间和内容偏好;家庭环境的内容指标,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家长对电脑游戏的态度、家长参与度等。 2.社会性发展量表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授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7][8]。 此量表有15个维度,分别是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意志、生活习惯、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侵犯性、独立性、诚实公正、共情与助人、好胜心和自尊心。每个维度分别包含4个题目,共60个题目。此量表采用5级评分,用0~5分进行评分,具体是从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该量表本身具有比较高的信、效度,各维度内部的一致性系数都在0.6以上,总分信度系数为0.93。 3.研究问卷的施测过程 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研究问卷发放给幼儿家长填写,网上共发放10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93%。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前儿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基本情况 1.从持有率看,74%的家庭既有智能手机又有平板电脑,26%的家庭只有智能手机,拥有率达100%。据此可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学前儿童家庭中普及率非常高。 2.从使用的时间情况看,68%的儿童每次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超过一小时的儿童仅占4%;半数儿童每天使用,一周及一周以上使用一次的仅占10%。说明绝大多数学前儿童使用的时间是较合理的,但部分儿童存在沉溺的风险。经卡方检验

=36.63,df=12,p<0.001,说明不同年龄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长有极其显著差异,年龄越大,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越长。 3.从使用的功能和软件类型来看,大部分幼儿使用智能电子产品都是玩游戏,部分用来看视频、听音乐和学习。而在游戏类型里面,以休闲娱乐类为主,其次是益智类游戏。其中,男孩更喜欢动作类、跑酷竞技类游戏,女孩更倾向于音乐类和学习类游戏。 4.从家庭结构看,70%的家庭属于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的三代家庭,并且,较之父母子女两代家庭,三代家庭儿童使用时间更长,使用频率更频繁。 5.从家长陪同情况看,70%的儿童是独立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44%的家长是在忙碌无暇和孩子玩耍时会选择其作为安抚孩子的一种工具,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以幼儿独自使用为主,很少有家长陪伴。 6.从家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家长既承认智能产品能给幼儿提供娱乐、培养兴趣等积极影响;也知道智能产品存在影响身体健康、玩游戏易上瘾等消极影响。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