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062(2020)05-0074-06 “人类增强”这一概念由英国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提出,他将达尔文对自然史的描述与现代遗传学原理相结合,认为人类有能力阻止甚至逆转自然选择,从而使人类本身发展不完全遵守达尔文式的刻板原则[1]。受到他描绘的乌托邦式的未来图景的影响,一些超人类主义学者相信人类基因赋予的身体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在未来这一目的或许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更有效地实现[2]。纳米、生物、信息与认知(Nano-Bio-Info-Cogno,NBIC)会聚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逐渐催生了人类增强技术(Human Enhancement Technology),包括用药物来改变大脑神经状态以提高认知能力,通过将所需“理想”性状的基因移入或将“不满意”性状的基因剪切来改变遗传方式,通过植入体内芯片来增强人的精神或身体功能,等等。人类追求完美的迫切之心,使得作为“工具性存在”的技术可以反过来定制、控制、改装作为“目的性存在”的人自身。这种反转可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同时也酝酿着许多社会风险,需要及时进行反思。 对人类增强技术的反思有多种视角,从机体哲学视角进行考察是其中一种值得关注的视角。因为人类增强技术的作用对象正是人类的生命机体本身,以及受其影响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各种有机联系。机体哲学以机体的性质和有机联系为研究对象,应该恰好满足这种需要。不过,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些机体哲学流派,如莱布尼茨、怀特海、汉斯·尤纳斯等人的学说,并未在这方面发挥明显作用。其原因在于这些流派从“事件”“过程”“有序结构”等特征出发理解“机体”,而这些特征其实是机体与非机体共有的,只是在对机体的研究中才凸现出来,这样就容易导致对“机体”的泛化理解,很难在针对特定的机体性质和有机联系的问题上产生实际影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另辟新路,寻找一个专属于机体的范畴作为机体哲学的逻辑起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恰好有这样一个范畴,这就是“生机”。基于“生机”的机体哲学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展开对人类增强技术的反思,揭示一些以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一 人类增强技术如何影响机体状态? 人类增强技术通过在人体中实施某种手术、嵌入某种机械装置或服用某种药物,其目的都在于增强人类生命机体的活力,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获得更多生机。为什么采用这些“非生命”的手段会引发生命机体、社会组织以至精神生活的变化?这些“非生命”的手段本身有生机或带来生机吗?这里涉及对“生机”范畴本身的理解。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生机”是“生”与“机”(机遇、机缘、机制)的结合,显现了“以很小投入获得显著收益的生长壮大态势”,存在于生物的萌生、发育、成长以至衰老的整个过程(与此相反,“危机”则是指由一个很小诱因会带来严重恶果,相当于“负的生机”)[3]3。生命机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具有生机,而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又将生机赋予人工物、社会组织和人的精神活动,相应地出现了“人工机体”(如工具、机器、生活器物)、“社会机体”(如各种社会组织、群体、机构)和“精神机体”(如人们的观念、心理和人格构成的有机体系)。后三类机体同样有各自的生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工物的使用价值、社会组织的活力和精神活动的各种能力。以“生机”范畴为逻辑起点的机体哲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各类机体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而且能发现造成各类机体功能紊乱的根本原因,找到激发生机同时又能避免危机的相应途径。 从机体哲学的视角看,人类增强技术使用的医疗设备、手术器械或药物,都属于人工机体。人工物体系之所以具备机体特征,在于其设计、制作和使用环节都渗透着人类的目的、意向性和价值标准,不仅其自身具有使用寿命、功能进化、更新换代等有机特征,而且会直接影响其他各类机体的生机。人类增强技术首先作用于并改变人类的生命机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的状态。因此,人类增强技术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也会带来社会问题和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人类增强技术在其适度范围内是有益的,可以使人类生命机体克服来自外界环境的侵袭或干扰,维持或恢复到正常的功能状态。美国学者M.梅尔曼(Max Mehlman)将这类增强称之为“补偿性增强”,即通过人类增强技术弥补生理弱点(但不是治疗疾病)[4]。最常见的补偿性增强就是通过注射疫苗来提高人的免疫能力,其特点是使生命机体的整体机能全面得到提高,同时不改变其正常状态,这种增强模式从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可以称为“疫苗模式”。广义地说,凡是采用人工手段来克服和延缓随着人们年龄增长而带来的功能退化,包括视力减弱、听力减退等等,以至于用机械装置弥补肢体残疾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都有类似疫苗的功能,即局部的处理带来了整体机能的改善,人们因而弥补了自身缺陷,回归了正常生活。“刀锋式”假肢的使用可以使残疾人同赛跑冠军竞技,智能仿生手臂的出现可以使残疾人比健康人更轻松地抬起重物[5]。宇航员在执行航天任务时因为长期重力缺失,会导致严重的骨质流失。意大利的罗科·卡佩莱洛索(Rocco Cappellesso)等人研究发现宇航员在一个月内失去的骨量比地球上绝经后妇女一年内失去的骨量还多[6]。如果想安全有效地执行长期的星际任务,那么在太空这种低重力或微重力环境下生活时,对人体进行基因增强可能是一个合理方案[7]。“疫苗模式”的人类增强技术能够进一步带来人类的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的“生机”,同时保持人类生命机体的正常生理节奏和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