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9)11-0059-0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底色、精神动力和价值标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后,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质疑之声开始不断涌现,时至今日仍不绝于耳。这些质疑主要以对集体主义的质疑为落脚点,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集体主义虚无论,刻意虚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放大建设过程中的弯路和挫折,通过虚无社会主义道路来虚无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意图推翻集体主义的存在前提。二是集体主义无用论,认为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立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需要坚持集体主义。三是集体主义过时论,认为现在的青年人崇尚个性,对集体已经没有兴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青年人有了更广泛的利益表达空间,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应对这些质疑,需要着眼于集体主义价值观70年的发展历程,明晰其存在的历史性价值,更需要面向未来拓展其引导性价值,以此夯实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存在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功能性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柱性价值观念,集体主义价值观也被直接确立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成为当时人们行为处事的必然遵循,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想、夯实了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人们的精神动力,展现出强有力的功能性价值。 1.作为一种理论构想彰显马克思主义底色 作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1]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的对比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表述得很清楚,“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虚假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的对比,表达了一种以集体力量寻求个人自由的理论构想。他们认为,个人之间联合所形成的共同体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前提,个人自由只有通过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虚假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的根本不同在于虚假共同体中由于阶级、私有制的存在,阶级的联合形成了新的桎梏,无法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因此,个人只有通过集体凝聚实现自由的力量,冲破各种影响自由的桎梏,才能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为了凝聚斗争的力量,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必须也只能以集体主义价值观来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理论构想强调集体力量的发挥,其价值追求在于以集体力量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正如斯大林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3]在这种理论构想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统一的。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集体利益的强调、对集体力量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个人利益,但这并不影响这一理论构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要求。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面临着发展经济、积聚力量的迫切要求,所以在当时突出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快速凝聚发展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夯实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作为一种政治依托指明个人发展的政治性标准和道德性要求 “集体主义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最高价值目标是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全面实现。”[4]所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色彩,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的政治依托。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将集体主义价值观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标准予以弘扬。宪法体现了集体主义的品格,[5]党章也旗帜鲜明地将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性思想予以明确,毛泽东更是将集体主义价值观提高到党性的高度,认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6] 不仅如此,作为一种政治性依托,集体主义价值观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公德,着眼于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协调,并以此支撑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这种社会公德提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付出,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的道德要求。个人主义是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7]这种价值观念以个人为本位,以对个人自由、个人利益的绝对推崇作为处事原则。显然,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利益的整体维护、对社会发展的不懈推动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将集体主义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予以弘扬,确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这样既满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又提升了人们的道德境界。 3.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凝聚奋斗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上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有两个典型特点,一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分配,二是生产上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实施。这两个典型特点背后都有赖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支撑。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树立“公家”观念,强调集体高于一切,集体劳作、集体分配、集体协作。这时,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成为一种凝聚人心、激励人们为集体贡献力量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依托于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一方面,政治上筑牢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根基,人们在集体参与中建立了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经济上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了综合国力,使人民看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