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思潮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社会思潮起起落落,表现颇为不同,但政治性突出的思潮既受更多关注,表现也比较突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起伏跌宕,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其鲜明的政治性。因而,把握思潮的政治性特征,是剖析社会思潮的关键抓手,也是把握思想理论动态、舆情路线图和社会脉搏的切入点。 与主流话语保持张力、政治性“议题”凸显、群体性意识增强是社会思潮政治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与主流话语保持张力。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其政治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异质性关系”,即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分。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体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思想理论体系动态的综合。社会思潮之所以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表层的原因在于它所反映的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心理并不能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在相应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下得以表达出来,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如所谓的“左”的思潮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够“左”,所谓“右”的思潮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够“右”。从意识形态工作的角度,这些思潮被概括为“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既充分说明了思潮的政治性特质,也使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得以暴露出来。这种张力的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是时代的纷繁变化和社会的自由与开放催生了思潮的生发,塑造了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定位。 政治性“议题”凸显。随着改革的深入,思潮与思潮之间、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空泛的意识形态争论逐渐弱化,政治性议题不断“出场”。旷日持久的价值观层面的讨论正退居幕后,现实的政治性指向更加突出。比如某些社会思潮借所谓“顶层设计”,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妄图介入改革进程,以期影响改革设计和实践,试图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给出另起炉灶的解决方案。思潮的言说不断深入到上层建筑领域,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进入关键期有关。改革正走向深水区,意味着改革正遭遇着难啃的骨头,要触及真正的社会痛点。各种思潮亦会参与其中,试图给出自己的方案。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时间以来,诸多思潮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设计,有的社会思潮要达到根本制度上的“革命”,有的要实现机制的转变,有的则要调和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改革观。 群体性意识增强。在一段时间以来的意识形态争论中,不同“阵营”的边界更加清晰、诉求更加明确、要求更加直接。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分裂;二是不同“意见领袖”群、“舆论精英”群有了各自更为清晰、明确的政治诉求,这些诉求和主张成为不同思潮的核心话语。思潮的分化与边界的形成,说明其所代表和反映的社会群体的分化。从不同社会群体的角度看,代表其诉求的思潮是群体意识趋于独立的外在表现。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与利益分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对立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群体的群体意识和阶层意识不断增强。客观上需要能够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观念体系和承担者。各种思潮的核心表达者即“舆论精英”或“意见领袖”不断推动思潮发声,背后的动力即是特定群体的利益取向和基本诉求。思潮之间之所以往往彼此对立,存在着观念上的冲突,其背后也是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之争。在一定程度上,群体性意识演化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党派意识就会萌发,依附其上的思潮的政治性会更加鲜明。 社会利益、阶层意识、自媒体发展使社会思潮的政治性特征更加鲜明 社会利益的调整与分化。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社会思潮的产生主要与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动有关。一定程度上,改革开放是利益调整和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既是大发展的过程,也是矛盾和问题丛生的过程。人们对利益诉求的舆论表达与理论言说即形成政治性突出的思潮。利益分化越剧烈,利益边界越清晰,思潮的政治性越突出。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潮发展史,思潮的发展随着改革的节奏跳跃。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发展与进步,利益得到调整和重新“洗牌”。具体到不同社会群体,则有得有失,得到者会坚守固有的东西,失去者则会寻求改变。二者都会诉诸舆论,寻找理论支撑,形成言说姿态,不同思潮便由此涌现。思潮在表达利益诉求和达至利益诉求的制度设计时,都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指向。总体看来,思潮的政治指向相对聚焦于权力的制约、市场的规范、贫富差距、利益受损等问题,因立足点和诉求的差别从而形成思潮间的对立与冲突。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在利益边界形成、利益主体固化的情况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势必会再次触及这些深层次问题,思潮的政治性表达会更加鲜明。 阶层意识更加清晰。一段时间以来,社会思潮之所以政治色彩鲜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益群体的边界越来越清晰,阶层意识开始显现,因而需要有与之利益相契合的理论话语。无论是从近年来的各种报刊杂志,还是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许多态度鲜明,有时甚至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言论,这表明了人们对于利益分化的感知度不断增强。某种强化群体之间社会经济差异或利益冲突的政治思潮,与利益分化和群体认同相契合,会不断重构意识形态基本格局、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而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分化也使人民群众中的普通群体阶层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也需要有自己利益和意志的表达者。在利益主体的群体归属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社会思潮会在更具体的政治议题上寻求表达。 自媒体发展迅速,话语权多元。互联网为思潮等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在当代中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网络的这种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倾向不同的思想性网站、论坛、个人博客、微信群已越来越成为思潮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传统媒体。舆论精英、普通社会成员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有史以来最直接最广泛的沟通。自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是“话语权”的获得,使思潮的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受众,群体性更加突出,使得政治性议题在更广和更深的程度上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