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政府立法以来,全民阅读得到了快速普及,很多家长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争相为孩子报各种“写作班”,或者加入各种“阅读打卡群”,很多家长几乎每天都要在朋友圈晒读书打卡。阅读,似乎重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有些家长却不以为然,甚至会质疑,为什么要一直强调阅读? 世界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的确,我们常常听说,一个爱阅读、会阅读的孩子,即使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长大后也会有很强的爆发力,成为某一领域的“强者”“牛人”;而在小时候阅读量不够,或者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他的基础就会非常薄弱,智力结构单一,一旦让他处理相对复杂的学习问题,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到了初中就开始凸显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来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到了高中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进入社会后,当需要工作能力而并非成绩来评价一个人的发展时,这种分化更是到了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所以,为了孩子未来的长久发展,一定不要过分在意孩子早期的学习成绩,而应把目标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上。阅读可以刺激思考、激发智力,阅读甚至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再阅读,而不是靠补课。”而心理学家皮亚杰、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的学习理论都支持了他的观点,认为阅读的确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首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理论上讲,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早开始越好。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都已经读小学了,读初中了,读高中,读大学了,现在开始阅读,还来得及吗?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阅读都是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研究显示,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暑假时间较长,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候。 其次,父母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想象一下,父母玩着游戏,聊着微信,追着电视剧,却让孩子读书,不要玩iPad,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难了?所以,父母要多陪孩子去图书馆、去书店,每天挤出固定的时间阅读,孩子多半会逐渐爱上阅读。 台湾作家宋怡慧说过一句话:“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阅读,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