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自公元5世纪开创石窟以来,佛教尊像画就是各时期壁画表现的首要题材,它历经了敦煌石窟发展的各个时期,并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庞大的尊像画系统,它较之于佛教故事画、经变画等,具有形式简约、内容单纯的特点。在敦煌早期壁画中,无论是在窟顶的千佛像,还是南北壁的说法图都使用了比例格的方式来确定基本的人物比例。 一、尊像画中的比例格 在敦煌北朝时期的尊像画中,数量最多的是千佛像,它所占壁面面积最大,几乎各窟内都有绘制;而那些画幅巨大的各类说法图,同样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表现内容。画工在绘制这些重要题材时通常使用了不同形式的辅助线,本文将对壁画中残存的线迹进行复原,来推测当时画工们是如何借助辅助线来完成佛像的绘制工作。 1.千佛中的比例格复原 关于敦煌北朝时期石窟的千佛定名,及千佛图像所依据的佛名经典等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为了运用方便,本文统称为“千佛”。 敦煌北朝时期的千佛图像,开始多绘于洞窟四壁,在北周时,千佛图像渐由四壁向窟顶四坡发展。笔者通过对洞窟的实地考察和对画册的反复观察,发现各窟千佛图像布局严密,在千佛之间及单身佛像身上都残留着数条朱红色线条。画工很可能是依据着一整套严密的辅助线来完成的千佛绘制。 首先,在成行的千佛间都有条白色水平线,如北魏第263南壁和东壁的千佛(如图1),画工应该是借此来确定每行佛像间的行间距。同时,在几乎所有洞窟的每身千佛像的中轴线位置上,都有一条朱红色线(如图2),画工应该借此来确定每列佛像间的列间距,并以此来调整单身佛像的左右对称关系。

其次,在诸多洞窟中的千佛佛像的头光、身光、颈部、领口等位置都有两至三条等距水平排列的朱红色线条,线条排列形式如图3.A,3.B,3.C。①在北魏257窟还出现了另一种排列形式,如图3.D和3.E分别为四或六条间距不等的线条,笔者将上述所有这些线迹合并后得到图4。

另外,在北魏第257窟北壁说法图中残留有数条水平排列的朱红色线(如图5),笔者将这些色线描摹后得到图5.A,这应该是画工在绘制千佛时留下来的辅助线,笔者将图5.A进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延展,得到一张网状比列格图5.B,如果依据图4中对千佛关键位置的定点,在这张网格内依次添画佛像,最终形成了一幅和石窟壁画一致的千佛图像(如图6)。据此可见画工应该是在具体绘制之前先通壁绘制了网格辅助线。

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画工的绘画步骤。首先,画工用朱红色墨线弹出数条纵横相交的长直线,形成一张网状比例格(如图5.B);其次,画工以佛像的头光、身光、头部、颈部、肩部、手部、莲座等关键位置为定点(如图4),在比例格内填画出千佛的基本尺寸和比例关系;接着,画工直接用笔勾出佛像的基本轮廓(如图6);最后,进行敷彩和矫正,并完成榜题的题写(如图7)。

值得注意的是,在壁画中还有另外一套结构简单的辅助线,如西魏249窟南壁和北周西千佛洞第8窟前室东北角,千佛身上都有四或五条水平排列的朱红色线条(如图8),画工以此来确定佛像的基本姿态和比例关系。这种结构在隋第405窟顶的千佛像中仍能见到。 由此可知,画工在绘制千佛时至少有两套辅助线,只是它们的结构详略不同。画工应该会根据洞窟的具体面积和自己的绘制经验,灵活应用不同结构的辅助线,通过辅助线来确定出佛像的基本尺寸和间隔距离,所以不同洞窟中的千佛图像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它们又在一个大致相近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2.主尊佛像中的比例格复原 敦煌北朝时期的主尊佛像主要出现在以佛为主体的各类说法图中。北朝时期的说法图多绘于洞窟南、北正壁,南壁和北壁的前部,西壁等位置。到了北魏后期和北周,说法图中的菩萨和飞天的数量、体型等都发生变化,但主尊佛像的变化较小。 在各窟说法图中最常见的,是一条贯穿主尊佛像的朱红色垂直中线,在隋代说法图中还能看到这条中线②,它应该是画工绘制佛像时的用的中轴对称线,画工以此来调整佛像的左右对称关系。 在说法图中残留数量最多的是数条横向水平排列的朱红色线迹,本文上节已指出北魏第251、257窟说法图中的朱线是用来绘制千佛的。笔者观察到,在北魏、西魏的大部分洞窟的说法图中也有类似线迹,而且这些说法图周围也都环绕千佛。③那么,这些辅助线仅为了绘制千佛而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