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英语》教材为Building-block体系,内容以单元模块的方式呈现,并建构同一个主题。每册教材的四个模块分别表述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下又以话题为主线,以板块形式安排教学活动。基于单元主题实施单元整体设计,强调目标的渐进性和内容的循环性,体现了课标要求、教材编写特点、英语学习规律以及英语教学理论,有助于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减少、克服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何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如何着眼于英语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等问题,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教师在单元整体设计时可以从目标设定、话题确立、内容整合、活动推进以及评价伴随这五个要素来考虑。 一、基于标准的目标设定 首先确立单元目标,依据单元目标再确定单课目标。在设计单元目标与单课目标时,考虑的侧重点应有所差别。教师在制定单元目标时要思考:单元整体目标是否基于课标、教材解读和学情,单元目标是否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在制定单课目标时则要思考:单课目标是否基于整体目标,单课目标是否有渐进性,单课目标是否叙述得足够具体,单课目标是否可操作并可评测。 1.目标设定的依据 (1)基于课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2)基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来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以牛津上海版《英语》教材为例,它具有浅显易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信息多、容量大、语言复现率高等特点。教师必须要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在设定目标前,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透析教材内容。 (3)基于学情。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其根本是关注学生。但由于各学校的校情、学情不一样,对语言输入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了解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已知和要知、已会和要会之间的差距尤为重要。 2.目标的主要构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教师应在教学中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且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英语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关注三个方面:语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 3.目标的撰写原则 为了实现目标的精准导向作用,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需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以“能做什么”来清晰、准确、具体地表述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教师要能预期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活动后产生的行为变化与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四项要素(简称ABCD式),并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 (1)行为主体(Audience)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目标行为主体。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2)行为动词(Behavior)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 (3)行为条件(Condition)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依据。通常用一个介词短语表示,如“在……语境中”等。 (4)表现程度(Degree)为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程度是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衡量依据,是阐述学习成就的最低水准,如:“语音语调准确,表达流利……”等。 以牛津上海版《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3 “Moving home”这一单元为例,在解读课程标准、透析教材内容、分析学情的三点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如表1所示。

单元语用任务:在My dream home的语境中,结合已学语言,借助句型框架,运用本单元核心语言,用4-6句口语及书面语介绍梦想中的家。要求语音语调准确,内容完整达意,表达流利,拼写及语法正确。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教师将本单元划分为三课时,单课时目标设定如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见表2)。

第一课时语用任务:在介绍鸟类迁徙的语境中,借助句型框架和板书内容,尝试对候鸟迁徙的原因进行简单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