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国家颁布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比较两次课程标准,本次修订的课程标准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重视“问题式”教学,即围绕某个核心问题综合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要求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防止“知识碎片化”,在设计问题时要给学生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可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观当前教学现状,教师课上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学科知识的问题,记忆性和推理性问题比较多,分析、判断、比较、评价类问题很少。具有系统性、结构化的知识被这些知识性问题切割得支离破碎。基于这一现实要求,我们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最终达成了提出问题过程的共识,即提出一个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问题须经历三个环节:一是解读课程标准,二是设计问题情境,三是设计问题。 一、解读课程标准 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是设计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很多老师设计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准确、有偏差。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在思考如何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理解知识。比如,《洋流》中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我们很多老师在上课时还是从洋流的形成过程开始教学,增加了学习难度,减少了学生读图归纳能力的培养。一般课程标准的解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涉及概念(结论)解读、行为动词能级要求解读、核心素养落实、评价要求。 (一)涉及概念(结论)解读 概念(结论)解读就是要把所有涉及的概念或结论逐个解读正确。只有正确解读概念或结论,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示意图就是大体描述物体与物体之间联系的过程图,它具有简单明了、突出重点的特点。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热力环流即因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原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现象是指事物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内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这里的相关现象是指由于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而引起的自然存在形式或现象。 本标准其实就是通过相关生活中现象的探究能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解释与之有关的自然存在形式或现象。 (二)行为动词能级要求解读 能级要求解读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行为动词进行正确的解读,搞清需要怎么做和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通过解读,明确一个达成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获得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标准或要求。 案例: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的行为动词解读。 “运用”,一般指灵活、巧妙地使用,能级上属于理解水平。 “说明”,即要求能够解释清楚某件事情,能级上属于理解水平。 实际上就是要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图和热力环流图来解释清楚热量如何在太阳、地面和大气之间转化以及因为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循环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温度高低、气温日较差大小、城市风等现象。 (三)核心素养落实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后所形成的、面对真实情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贵在落实,在解读课程标准时应该详细分析四大核心素养如何在本节课内容中体现,并设计如何培养这四大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案例: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的核心素养培养设计。 区域认知:通过阅读中国太阳辐射分布图,知道我国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等地理位置的分布,通过比较太阳辐射的差异知道青藏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形差异,增强对我国区域差异和相关地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青藏与南通太阳辐射差异、夏季南通午后多雷雨而拉萨晚上多雨等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多观点整合材料,系统、整体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思维素养。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热力环流的原理图来分析我们实际生活中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大小、温室大棚、海陆风等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全球变暖的过程,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迫切性,养成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评价要求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情况进行评价,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确定评价要求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的评判或要求。这种评价涉及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课程标准中概念或结论要求以及核心素养落实培养的要求。它是课堂教学的落点和归宿,课堂教学的设计某种程度上是围绕评价要求来进行的,可以多种水平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