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幼儿园教研呼唤新的研修方式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教师素质对于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在职教育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其教研的有效性对于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要“完善培训体系,做好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3]。结合组织教研活动的经验,笔者发现,当前的幼儿园教研无论是在教研内容还是教研形式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教师的研修需求。 具体来说,现有的幼儿园教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精英式”教研,受益面有限。囿于地域教研传统及教研场地的限制,现有教研只能辐射特定区域(城区、县市区等)及特定人群(园长、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无法辐射到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幼儿园和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2)单一式教研,参与性缺失[4][5]。已有教研活动大多以集中上课、专家报告等让参与者被动听课的形式为主[6],借助学术讲座、教学活动观摩和幼儿园实地参观的形式展开,参与者往往仅是教研活动的旁观者,很少有参与感,他们常常只是看到了活动的外在形式,并未能理解优质教学活动组织的教学理念及思路方式,如此一来,教研很难收到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3)碎片式教研,整合化不足[7]。总览幼儿园教研的主要内容,我们发现:比较多的聚集于对集体教学活动的研修,很少考虑幼儿园及教师的实际需求,多为自上而下地确定教研内容。笔者结合实际了解到,教师对教研内容的需求应涉及幼儿在不同学习形式(游戏、一日生活、主题教学等)下的教育支持。因此,现有的教研内容很难满足实际需要。(4)低效式教研,收益率不足。由于教研对象、形式及内容的单一,我们发现:教研成果的获得者常常是那些精英们;低参与度的教研也很难激活教师内在积极主动的专业思考;通过教研凝练的经验、成果也多只是指向幼儿园的集体教学研修等方面,如此一来必然造成相应研修成果的收益率不足,这样的教研显然是低效的。 因此,幼儿园教研需要有新的研修方式。 二、新的研修样态的诞生:复合研修 笔者身为H市(代号)的幼教教研员,在围绕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的一系列研讨活动中日益深刻地意识到,要想真正落实文件精神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通过适宜而有效的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教学、研究幼儿和研究教师,切实提高教师各方面的专业素养。当前教师对于教研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于成果的观摩和展示,而是更希望看到一种真实的教研现场,聆听到真切的声音并进行思维碰撞,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层次两方面的素养。 为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去除过往幼儿园教研中的痼疾,在过去的五年,笔者及其研究团队尝试进行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复合研修”的幼儿园教研的新样态。 “复合”即“再结合”,“复合研修”,首先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研修方式,它要求组织者开拓更宽广的研修视角,吸纳多种水平层次的研修人员,发掘更多样的研修形态,增添更丰富的研修内容,呈现更立体的研修成果。其次,它聚焦的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群体智慧的不断碰撞与再结合,追求的是研修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 三、复合研修的内涵及实际操作 (一)从选拔“精英”转向吸纳“大众”,实现研修人员的复合 帮助并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研活动的目标之一。在复合型的研修活动中,我们突破以往教学研修“精英化”的思维局限。 首先,是参与人员的广覆盖和大众化。具体做法是打破只招取“精英”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局面,面向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吸纳教学能力水平各异的教师,并设立了园、区和市三级研讨体系,在各个区设立市级分会场活动。如:我们在市级层面成立了成员多元化的“基于语言核心经验的教师领域教学知识(PCK)专业成长研修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由高校教授、特级教师和来自H市15个区县的年轻教师组成。在专家的指导下,这些来自不同区域的年轻教师组合在一起,深入一线,通过团队合作,借助专家和集体的资源来解决实践问题,同时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研修形式通过将研修任务分批分层次下放到各个执行会场,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成效,以逐层卷入的方式,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其次,是团队组建的破壁垒和跨域化。打破园际和区域之间的壁垒,形成跨园区和跨区域的研修团队,展开联合学习。如:在H市语言核心经验的研修展评中,我们鼓励各区打破园际、公办和民办园的界线,成立区域性的研修团队,共同参与研修。团队组合方式包含了园区组队、园际组队、区域组队以及名师工作室组队等多种样式。在团队学习的氛围中,个体教师能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对话,使自己的思想受到激荡、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见解[8];教师团体也能在这种跨越式学习中,吸收多个园区和多个地域的文化精华,创设出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从关注“结果”转向强调“过程”,实现研修形式的复合 平时,一提到教研活动,人们就会想到“公开课”观摩抑或是教学方案、论文的评比,教学研修注重促成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初衷就逐渐被只追求结果性的“成果展示”所替代,丢失了研修的本真意义。在复合研修中,研究者为了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研修的思考、实践、理论和成果,促成教师对教研内容深层次的理解与教学举措持续性的转变,努力追求研修形式的复合。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复合研修活动,通过活动将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建立教学知识与技能的立体网状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