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帝国时隔六年,再次进行大调整。 2018年9月30日,腾讯发布2018年第81号文件,这份红头文件宣布了腾讯新一轮的组织架构和高层管理干部任免决定。 原有七大BG(事业群)中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SNG(社交网络事业群)和OMG(网络媒体事业群)被取消,保留微信事业群(WX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以及企业发展事业群(CDG),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此外腾讯将整合社交与效果广告部(SPA)与原网络媒体事业群(OMG)广告线,成立新的广告营销服务线(AMS)。同时还将成立技术委员会,打造腾讯的技术中台。 人事方面,新的PCG将由腾讯集团COO任宇昕担任总裁,原SNG负责人汤道生将担任CSIG总裁,两人直接向腾讯总裁刘炽平汇报,其余中高层调整将在接下来逐步进行。 本次调整将腾讯原有的七大BG减少到六个,取消以重点产品为核心的BG划分标准,按照消费者和产业的属性进行区隔,划分为内容(平台)和新产业事业群。 调整过后,腾讯定位更强调文化属性,实际上2017年底马化腾已经公开表示,腾讯要做科技+文化公司。在腾讯擅长的消费级互联网业务遭遇强监管的前提下,本次调整意图推高产业互联网的地位,将其放到与消费级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 与大多数巨头不同,腾讯是一家不断自我进化的公司,从2001年至今,已进行过四次组织架构调整。 2002年为了配合“移动梦网”业务发展,腾讯首次调整架构,实行模块分工制,将公司划分为M线(市场部门)、R线(研发部门)和职能部门。在这次调整中,腾讯沿袭至今的总办会议制度形成。 2005年马化腾提出“在线生活”战略,希望让公司产品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用户生活。腾讯顺势进行第二次组织调整,打通R线和M线,架构划为8个序列,分别由5个业务部门和3个服务支持部门组成,事业部制度正式形成。 七年后腾讯再次调整,2012年业务系统制升级为事业群制,形成六大BG和电商控股公司(ECC),2013年手机CQ和超级QQ转移至SNG,2014年微信独立成军组建WXG,至此腾讯七大事业群的架构正式搭建完成。 四次调整中有一个共同背景,就是腾讯新业务成长迅速,或者核心战略改变,需要新的组织形态:第一次是因为移动梦网业务崛起;第二次是围绕QQ展开全领域渗透,摆脱SP业务影响;第三和第四次的背景是移动互联网到来,游戏称王,微信爆发。 本次调整间隔六年,从时间上看很长,但并非腾讯内部诞生“希望之星”,而更像是一次纠错式调整,从教训中吸收经验,做出改变。 目前腾讯云市场份额远落后于阿里云,即使马化腾不断紧盯,起色仍然不大;“互联网+”和开放平台虽有成绩,不过离传统消费级业务偏离较远,围绕to B/to G业务组建庞大事业群,对任何科技公司来说都没有先例借鉴,未知因素很多。 鉴于本次调整中并没有公布FIT(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的变化,腾讯仍然对金融业务持谨慎态度,“雪藏”金融线,也为后续调整保留余地。 PCG和CSIG的成立,将牵扯大量腾讯中高层人事变动,这也是腾讯进行高管团队交接的机会。 消费业务推倒重来 本次调整中,MIG、SNG和OMG三大BG变动最大,被完全取消,IEG被剥离大部分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MIG被取消在意料之中,这个BG已经基本完成历史使命。 420亿元 2018年第二季度腾讯增值服务收入420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57%

移动互联网事业群代表的腾讯移动业务历史悠久,在腾讯转型无线的过程中曾经立过汗马功劳。2014年腾讯七大BG确定后,MIG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让浏览器、应用宝和手机管家三款产品成为业界第一。 但近年来这三款产品代表的分发入口重要性大不如前,移动互联网已经过了争抢入口的布局阶段,腾讯在浏览器、应用商店和安全软件三个渠道的流量虽然大,但它们所承载的应用和内容分发能力,腾讯已经有更好的替代产品,比如微信。 在这种背景下,MIG的几款产品重要性已经不足以支撑BG的形态,所以本次调整中,上述三款产品作为内容分发平台被打包并入PCG。 同样,OMG被取消是必然结果,它的表现不尽人意。近年来腾讯内部多款产品完成过对领先者的反超,比如MIG的三大产品,WXG的支付业务。而OMG多项业务被竞品反超,比如微博和短视频,以及现在的视频和资讯平台业务。 在与今日头条的竞争中,OMG暴露出技术产品落后的弱点,而视频和体育版权投入巨大,OMG在腾讯几个BG中收入很低支出较高,一直在财报数字上有所体现。 2017年任宇昕接管后,OMG一直在进行调整,人事招聘被严格限制,天天快报已经基本被放弃,本次合并进PCG只是调整的延续。术业有专攻,进入PCG后,OMG内容部门将有更好的平台,专心负责内容生产。